<thead id="xt1jt"><dfn id="xt1jt"><b id="xt1jt"></b></dfn></thead>
      <thead id="xt1jt"><track id="xt1jt"><b id="xt1jt"></b></track></thead>
      <span id="xt1jt"></span>

        <var id="xt1jt"><listing id="xt1jt"></listing></var>

          <form id="xt1jt"></form>

            數字經濟的共享性質及其實踐運用

            信息發布:商務部 創建時間:2023-09-08

            【摘要】數字經濟有智能發展、平臺發展和生態發展等三個特征,這三個特征融合為共享性。智能發展通過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智能系統,生產出巨量和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有利于處理好發展中人與機器人的管控、協作和人機分工的勞動關系;平臺發展可以共享機會、資源和過程,注重物品使用而不必樣樣擁有,省去不必要的投資,有利于處理好發展中人與人對資源、機會和過程以及成果的分配關系;生態發展以輕資產為主,在數字化條件下,信息占比越來越大、物質和能量占比相對減少,減少了對能源、自然的開發,減輕生態和地球的重負,有利于處理好發展中人與自然持續和諧的共生共存關系。數字經濟具有鮮明的共享性質,推進其實踐運用有利于經濟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將數字經濟與營造開放、包容、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環境相結合,與各國利益緊密相連、造福各國人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相聯系,展示數字經濟蓬勃活力和揭示開放共享性質。他在致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賀信中明確指出:“發展數字經濟、共享經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保?] 無論從數字經濟的智能發展、平臺發展、生態發展等特征看,還是從貫穿其中的通用技術、廣泛連接、共享平臺、虛擬性質、數據資源的現象看,越來越體現出數字經濟發展中效率、公平、生態的共享性質。數字經濟的智能性、平臺性、生態性,在認識上可以分開,在實踐中三者融為一體,彰顯數字經濟的強大功效。某種程度上,數字化發展的共享經濟就是與以數字智能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革命相對應的產業革命。

            一、代表數字智能生產力的智能發展

            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展示出智能發展的鮮明特征。智能發展代表著智能生產力的方向,將數據密集和技術密集作為發展的主要源頭和驅動,呈現出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的方式,創造出優質、巨量、價廉的產品和服務,有利于做大做好蛋糕,有利于共享發展趨勢,有利于勞動者的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

            (一)智能生產力的發展方向

            數字智能科技的集聚爆發及其產業化,促進生產力要素的革命性變化,并由此決定整個生產力的智能化方向,積極影響著工業、農業、商貿等各業以及社會的智能發展。

            在生產力要素變革中,勞動者隊伍變化最為突出。能力上,人們通過穿戴、攜帶和利用智能設備,延伸和超越勞動者本身的能力;類別上,增加了機器人和人工智能這個新成分,它們同身為勞動者的人還有本質區別,但也逐漸成為了一種勞動力;分工上,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更多地擔負人們原來的體力勞動,人將擔負更多的腦力勞動;邊界上,智能發展拓展了人工智能取代人類勞動的想象和可能的界限,特別是 ChatGPT 等大模型的出現,從客服到寫作等許多崗位,都可能取代人類,且有可能最先取代的不是體力勞動,更多的是人的一般腦力勞動??梢灶A見,由于人工智能規模性地參與勞動,使未來勞動就業出現新的轉折,人類勞動會趨于自覺、輕松、快樂,形成新的勞動格局,人們就業壓力會普遍減輕。

            勞動工具超出其工具范疇。因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規模應用,常規機器和人工智能同時存在。人工智能同以往參與生產過程的機器相比,具有智能性質,產生了工具革命,甚至有了一定的能動性,超出傳統工具性質的范疇。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成了介于勞動者和勞動工具之間的角色,工具的地位顯著提升。

            勞動對象變被動為主動。通過傳感器、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對勞動對象的武裝,從過去默默接受勞動者和勞動工具對其改造的被支配地位,具有了配合和智能聯動的主動性,使曾經被動的勞動對象活躍起來。

            生產力各要素功能增強和結構調整,會極大地提升生產力要素的整體功能和作用。這是近代以來生產力的最大變革,帶來生產力最大的進步和解放,是智能發展的重要基礎。

            生產力具有的智能發展方向,得益于兩點:一是工業生產力的不斷變革,二是數字智能科技的密集爆發和產業化應用。兩者的共同作用使生產力超越工業時代的先進性,向著智能生產力發展。工業生產力和智能生產力并非截然分開,如同近代以來工業生產力反哺農業過程中,用機械化武裝農業,用企業化管理帶動農場管理一樣,智能生產力也在反哺工業生產,促進工業智能化、農業智能化,使整個社會發展駛上智能生產力驅動的軌道。

            (二)數據密集和科技密集成為智能發展的源頭和驅動

            近代以來的工業發展以勞動密集、資本密集、資源密集為主驅動發展,能源、機械、勞動力、資本成為重要的資源和要素。數字智能社會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仍保持著原有的一些資源和要素,但發展趨勢越來越顯示出數據和技術成為主要源頭和驅動,數據、人工智能已成為發展的關鍵資源和要素。

            各種數字智能技術的融合、密集和應用,使感知無所不在、連接無所不在,而且數據信息儲存傳遞均以數字化為主,使所有的生產裝備、感知設備、聯網終端,包括生產者本身都在源源不斷地產生數據資源。伴隨互聯網、物聯網的不斷聯通和升級,數據呈爆炸式攀升,數據海量集聚。數據意味著信息洶涌奔流、超強的算法和智能的發展。

            數據密集與技術密集相輔相成。隨著數據采集、數據標注、數據儲存、數據分析、數據交易等環節的數據處理,需要算法、算力等相應的數字智能技術,而滋養這些技術到成熟程度又需要巨量的數據應用。同時,各種數字智能技術相互融合,特別是數字智能技術的通用性,使其與工業制造技術、新能源技術、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等很容易交叉融合,又與各項產業交互融合,形成數字經濟發展中的數據密集、知識密集、技術密集,逐步取代了傳統發展的勞動密集和資本密集。制造、能源等技術是本體技術,智能技術為“賦能技術”,它們在創新、應用和產業化中相互結合和集成,共同作用于智能發展,大大提高了發展效率和質量。

            數據和技術的密集,引發智能和集成兩種趨勢,大量的、非結構化的數據集可用于訓練強大的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模型,軟件和硬件技術的進步和云商業模式的爆炸性增長,極大地推動人工智能的發展。特別是人工智能、大數據、控制技術、機器人技術以及構造環境的融合和密集,使自動駕駛汽車、智能制造機器人、聊天機器人以及用于陪伴的機器人等成為可能,也使智能發展呈集成態勢。

            ChatGPT、文心一言等大語言模型,正是靠大算力、高成本和大規模的數據“喂養”發展起來的。密集數據背后是廣泛的應用場景,算力背后是完善的信息基礎設施,算法背后是眾多人才及大量科研。目前運行的 GPT-4,其訓練參數高得驚人,密集技術構成技術體系,大算力、大數據、大模型成為大模型的三大支柱。ChatGPT 的產生是量變積聚的質變。超級 AI 算力 + 大模型算法正在成為國家和產業戰略核心競爭力。密集數據、密集技術,加上低物質、低能源的輸入,會帶來更低的碳排放和污染,生產出豐富而優質的數字智能產品和服務。

            智能發展的集成趨勢也日漸凸顯。智能制造包含四個集成:一是智能制造縱向集成即企業內部系統集成,二是智能制造橫向集成即企業外部的系統集成,三是智能制造端到端集成即圍繞特定產品形成動態系統集成,四是智能制造系統更重要的是形成制造系統外部的大集成。[2]

            密集的數據和技術將導致產品的集成、微化、虛擬、無形等現象,豐富了數字化產品或服務的體態,除原有的固態、液態等形式,不少是虛擬狀態。無論每個小創意,還是每項宏大設計,使新的發展具有“無重量經濟”的特點。有些產品可將傳感器、處理器、存儲器、通信模塊、傳輸系統等各種技術凝集到其中,看起來微型,體積不大,但其產品具備動態存儲、感知、通信能量,能發揮產品的可追溯、可識別、可定位的作用。

            (三)智能發展的生產方式

            智能發展成體系地改造和提升著工業社會發展方式,呈現出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格局、新面貌,正在取代或提升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形成智能發展的嶄新方式。

            一是數字化正在提升信息化,由部門信息化擴展和穿透到企業生產運營各環節。過去的信息多集中在企業各分散部門,雖然對生產系統發揮著一定的信息參考作用,但沒有實際融入整個生產系統。而今數字化滲透到產品設計、建模、工藝、維護等全生命周期,貫穿到企業生產、運營、管理、服務等各個環節,延展到供應商、合作伙伴、客戶等全價值鏈,通過點—-面—-體的滲透,把信息帶到生產發展的四面八方,通過數字智能界面無縫連接,實現信息共享,推動資源配置數字化、裝備數字化、生產制造數字化、管控數字化、產品數字化、營銷數字化、服務數字化。消除了過去信息不對稱帶來的發展差異,一切將變得更為協調、緊湊、高效。

            二是網絡化正在改造原來的生產線,提升和擴展了生產發展的時空。網絡化促進了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之間更緊密的聯系,所有實質和虛擬的物品都有特定的編碼和物理特性。網絡化將資源連為一體,使信息儲存傳遞呈現數字化形式,可以無差別地流動,模糊了生產發展中的地域、行業和時間邊界,取代了以往發展中嚴格的區域、行業、企業、時間等界限,這種效應還在向企業、客戶、產品等生態系統快速蔓延。“生產模式從大規模流水線生產轉變為規模定制化生產,生產組織將從競爭和壟斷轉變成為競合、協同、共享,生產形態將從生產型制造轉變成為生產服務型制造?!保?]

            比如,生產筆記本電腦、汽車、玩具或音樂系統等任何稍微復雜的產品時,都可將其組成部分安排在具有相對優勢的不同地點規模生產,這比在同一地方生產的成本要低廉許多,平臺支配的生產取代了一個工廠集中完成的方式。

            比如,機器人參與的勞動,打破原來的工作時間規定,出現越來越多的無人制造車間,減少和取消了曾為員工提供的專門設施和條件,出現了無燈光作業,沒有或減少了車間和班組管控,雖然這些智能化裝備和改造前期投入較高,但后續使用、維護和管控成本很低。

            比如,數字孿生技術實現了工業場景在數字空間的虛擬化呈現,支持遠程診斷、操控物理實體,減少了人工現場介入。例如,大連港操作員在孿生渲染技術的幫助下,以“全知視角”了解設備作業和船舶裝卸狀態,監測擁堵,提升作業效率。正是如此的網絡化和智能化方式變革,極大地刺激發展,提高綜合效率,促進同一產業鏈不同環節的相互協同,促進產業鏈與產業鏈之間、制造產業和服務產業之間的相互賦能,還能改變和調整原有的國際分工合作,形成更高效的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保障經濟社會的智能發展運行。

            三是智能化正在提升工業化,形成改造和超越原來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的生產發展模式。這次科技革命及其產業化,致力于提高設備的智能、效率和精度,實現單機智能化或通過單機設備的互聯而形成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同時,更加合理和智能地使用設備,通過智能運維實現制造業的價值最大化,體現智能影響的更快速度、更高效率、更佳質量。

            過去的機械化運用電力等驅動或操縱機械設備,仍需人的參與;自動化按人的要求,經過自動檢測、信息處理、分析判斷、操縱控制,實現預期的目標,無人或較少的人直接參與;智能化“將使惰性物體充滿活力,就像一個多世紀前的電力一樣。通過人工智能,我們將對過去電氣化的產品重新認知”[3]P16 -19 。

            特別是智能化推動機器向著無人系統發展,從基于編程的無人系統到自動無人系統、智能無人系統、自主智能無人系統。未來的自主智能無人系統,依靠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其他科技進步來創造具有集成任務、運行規劃、決策和推理能力的無人系統,具有自主性、智能性和協作性等特征。

            自主智能無人系統可以在沒有或有限的人工參與的情況下完成通用任務。特別在目前的5G支持下,無人化推進很快,比如中國的湘潭鋼鐵廠,從煉鋼到軋鋼、爐前都實現了無人化;天津港裝卸貨物也實現了無人化,代碼一輸入,從船上自動把集裝箱搬運過來,然后用汽車運走;山西煤礦在地下采用 5G + 人工智能,人員減少了 60%—70%,大多數人在地面的控制室穿西裝工作……德國應用華為的 5G,使很多工廠實現了生產無人化。[4]

            智能化發展的實質在于將經驗轉化為數據、將數據轉化為知識、將知識融入到自動化系統,其潛力是通過數據信息深度挖掘和迭代而誕生出新業態和新動能。智能化系統包括智能生產、智能產品和智能服務三大功能,成為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創新優化系統。

            智能制造是智能發展的核心,智能發展要超越智能制造,通過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延伸到智能交通、智能城市、智能農業、智能醫療等方面,使智能制造與各業交融集成,形成智能發展的生態系統、智能社會。

            (四)智能生產輸出質優價廉量大的產品和服務

            智能發展超越以往的發展形式,具有放大、疊加、倍增的作用,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創造更多更好的產品和服務,較以往會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物質和文化需要。一是精準生產提高了標準化水平,能減少乃至消除次品,確保產品優質;二是以消費者需求進行定制化生產,適銷對路,減少庫存、避免積壓;三是投入資源、能源相對減少,簡化曾經繁瑣的生產條件,無人車間減少了管理環節,降低了成本,保證了產品和服務的價格優勢;四是通過網絡進行資源配置,通過平臺組織生產,提高了整個生產效率。

            智能發展方式,解決或減少了許多矛盾。資本和勞動力密集被數據密集、技術密集取代,縮小了資本與勞動收入的矛盾,具有公共性質的數據和技術投入后,帶來的收入和利潤,有利于社會共享;機器人和人工智能規模性參與生產,縮小了白領與藍領、管理層與執行層的收入差距。過去對體力勞動者的保護不夠,或勞動時間過長,或身患職業疾病,或工資待遇過低,或承受下崗之痛等現象的逐漸弱化和消失,使許多矛盾變得不再突出;由于減少資源和能源的利用,進而減少碳排放和污染,減少了人與自然的矛盾,促進了企業和社會的和諧。

            可以說,智能生產發展創造的財富,有利于做大做優分好蛋糕。短缺年代或者不發達地區出現的矛盾和問題,許多可能得到解決,有些矛盾隨之消失。從這個意義上說,智能發展是最大的共享。也可以說,以前有些矛盾和問題,多數是產品和服務稀缺,包括質量、標準問題造成的,貧窮是許多問題的根源。當然,財富增多后還會有新的矛盾和問題??傮w上,有充分的物質條件勝過物資短缺,有利于更好地解決矛盾和困難。

            (五)“解放人”“提升人”“全面發展”的趨勢

            智能發展系統會更多地取代人的勞動,在人機合作和互動中減輕人的負擔,從多方面把人解放出來,使人能騰出手來更多地從事更適合自己的工作,得到全面發展。

            一是人們可以更加安全輕松地工作。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取代了原來急難險重臟和乏味、重復的工作,減少了勞動者的風險和犧牲,減少了無意義的工作,可以選擇自己擅長和有興趣的工作。

            二是人們將從生產線的流水作業崗位解脫出來。過去勞動者被固定在機器旁受束縛,且機械地配合操作,稍不留神就會受到傷害,現在人們可以離開流水線旁的崗位,實施人機協作、人機互動,勞動者相對輕松,可相對自由地支配時間。

            三是人們可離開生產現場并在辦公室操控機器人。機器人和人工智能規模地參與生產,直接支配生產線和生產現場,人們將更多地投入設計、改進、控制機器人等工作。

            四是通過網絡自由擇業且自由支配工作時間和地點。網絡和平臺的發展,使許多個體能夠對接多種需求,使那些在技能、人脈、服務上有一技之長的人,可通過數字網絡平臺,找到與之匹配的工作,并根據自己的特長支配自己。諸如網絡主播、自媒體、網店店主等等各種自由職業都在興起,他們已不需要上班,也沒有公司再能束縛他們。“未來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經濟體,可以獨立完成某項任務,也可以依靠協作和組織去執行系統性工程,社會既不缺乏細枝末節的耕耘者,也不缺具備執行浩瀚工程的組織和團隊。社會就是一個龐大的網絡,而每個人都成了一個 ID,即身份的象征?!保?]P74 -76

            人類歷史上總是較多地發展體力勞動,為著物質生活和生存而奔波,智能和精神發展相對不足。在未來的智能發展中,人們可通過人機協作、互動等方式參與體力勞動,還可自愿參與田園牧場種養殖和園藝勞動,或者通過健身鍛煉,繼續發展人的體力。在適當體力勞動的同時,人們將更加注重全面發展,更多傾向于創作、創造、創新、創意等藝術、科技、文化、精神類活動,提高人的道德品質和情操,發展社會公共關系,促進社會公平、和諧、和平。

            隨著人工智能等高端科技的研發,諸如 ChatGPT 等帶“奇點”的轉折來臨,給人類的提升和進化提供了難得的機會,也是對人類未來的嚴峻挑戰和威脅。我們從結繩記事、口頭交流、書寫印刷,到電話電報、語音視頻,已將人們的思維交流能力發展到相當層次,包括從書寫文字、語言表達,到電腦產生、互聯網應用、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的沉浸體驗,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而今電腦、互聯網、人工智能提供的便利,大大提高了人們思維效率,也在靜悄悄地進化著人的大腦和意識?,F在 ChatGPT 似乎能做人們一直進行的推理、綜合、分析、表達工作,是否像過去機器取代人一樣讓它取代人的工作呢? 過去智能發展已有不少產品是對人的四肢、五官的延伸和代替,如果那是對人的各種器官的“取代”,那么 ChatGPT 的深度發展將是對人的大腦和意識的“取代”,可能意味著對人類的威脅。

            智能發展表明,數字經濟的生產力正在超越傳統工業經濟,不僅大幅提升了經濟活動的價值創造能力,還深刻改變了要素與要素、個體與個體、組織與組織之間的關系維度和層次,加速經濟運行機制的變革重構。

            二、體現數字經濟生產關系的平臺發展

            平臺發展是基于數字技術,并由數據驅動、平臺支撐、網絡協同的經濟活動單元構成的發展方式,體現了數字技術通用性和數字經濟普惠性。平臺成了數字智能時代的普遍方式,無平臺不經濟,平臺集虛擬方式和開放生態為一體,可促成供需雙方或多方廣泛交易,有的平臺本身不生產產品,但可收取適當費用或賺取差價而獲得收益。平臺發展方式是廣義的,包括制造平臺、商貿平臺、服務平臺,兼顧效率和公平,可以充分賦能。

            (一)低門檻平臺的幅射和放大效應

            新基建是平臺的綜合支撐。從國家到社會以及企業,都在搭建各種新技術的平臺,包括工業互聯網、5G 基站、物聯網、算法平臺,這都在為企業和個體提供通用的基礎設施,減少重復浪費,又能使投資者和經營者得到應有的利潤,使更多的人通過平臺和新技術的應用得以鏈接和上網。通用的數字科技的精心鍛造,使互聯網 + 、人工智能 + 、物聯網 + 、區塊鏈 + 、大數據 + ,連接和賦能方方面面,哪里有數字化,哪里就可搭建平臺。使平臺經營者和應用者各得其所,展現“萬物互聯”,網絡配置一切。

            通用性技術決定了平臺應用的廣泛性,無論在哪里登陸平臺都可以用簡單的辦法推銷和尋找想要的產品和服務。過去也有發展平臺,但是沒有數字化條件下的平臺擁有更大的覆蓋性、便捷性、智能性。以往難以解決的問題,依靠數字平臺的力量,多數會找到理想的解決方案。

            平臺既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也是市場的一種形式,平臺及其配套的數字技術提供便捷的鏈接能力,所有企業、單位和個體包括進入市場能力弱的人都可以上線,平臺門檻低,進入者均處于平等地位,屬于典型的大眾市場,具有去中心化的特點,將會深化內涵和拓展外延。

            平臺的信息透明與易獲取性,使得各類企業、產業可通過平臺直接與需求者實時溝通,極大地縮小供給和需求的距離,縮短曾經在流通和消費過程中消耗的時間、庫存、物流、運輸等成本。比如,電子商務平臺,可將全國乃至全世界上億的買家和賣家聯系起來,這是工業經濟無法想象的壯舉。

            充分共享就需要在經濟平臺以至社會各方面的服務平臺、治理平臺,構建“機會共享機制、財富共享機制、權力共享機制、價值共享機制和知識共享機制”。緊扣民眾共享、和諧社會、共同利益、公平保障等治國理政的主題,實現由共享平臺到共享機制的轉變,這也是平臺擁有的深刻內涵。

            (二)所有權與使用權適當分離

            平臺“參與的主體間構成三元結構的運營,它們互利共贏,物資供給者通過閑置資源的充分利用獲得收益;物資需求者以較低費用獲得需求對象的使用權;平臺運營者收取平臺服務費,互惠共贏”[6]。這就使商品與服務的需求方除了購買商品或服務以獲取其所有權之外,還可用短期使用、臨時租用或定期雇用的形式,滿足臨時性、分散性的需求。比如數據可能由一群消費者生成,由數字平臺經營者加工處理,形成數據驅動的新服務提供給另一群消費者使用。重要的外延就是通過數字平臺實現商品與服務在個體間充分流動的商業行為和經濟模式,并由平臺、模式拓展到機制。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是平臺發展最大的內涵,人們只求使用,不必樣樣擁有,從而充分利用了平臺網絡的信息資源,知道哪里有資源,哪里又亟待使用,通過網絡平臺達成供需交易,既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資源,又降低了傳統的擁有加使用的成本,使各方都能從平臺發展中受益。

            (三)匹配優勢和提升效應

            平臺有強大的賦能效應。一個平臺的出現,猶如地面的一座座商城、企業、公司。實體商店和企業受地理條件限制,光顧的多是附近居民和流動人口。平臺則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哪里有網絡和電腦,平臺就延伸到哪里?,F在數字經濟較為成功的企業、機構和個體,都是基于平臺的力量。

            平臺可在短時間內完成一項供需匹配,剔除或縮減中間環節。比如,中小企業想在銀行貸款,在填報需求后,究竟能否貸款、信用如何、貸款的額度、以及確定后直接把錢打到賬上,用時極短,甚至幾秒鐘完成,無人工操作。平臺的參與者,可以廣泛使用平臺的海量數據資源、技術資源和服務器,以及平臺的經驗和模式。比如,利用平臺進行培訓,很快就能使培訓人員達到幾千萬人次,但線下大學的一個院系每年只能畢業幾百人,平臺的培訓功能是線下院校和培訓中心無法相比的。

            平臺可以解決發展過程中資源、機會等條件的不平等問題,盡已所能,積極參與,施惠于人。數字經濟條件下善用平臺,就能調動和使用社會資源去規模發展,為社會服務;如果不會借助平臺的力量,就會局限在狹小的空間掙扎生存,有可能慘遭淘汰。平臺發展方式有利于共享資源,減少許多重復和浪費,提高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催生諸多新業態與新企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改善用戶體驗,增加大量就業,繁榮各類市場,促進國際國內貿易。

            (四)分享交流與防范壟斷

            互聯網打破傳統經濟對產品、渠道和信息的壟斷,成為內容分享和交流平臺。與此同時,平臺企業也會產生自身的壟斷現象。這就要揚長避短,善于總結和認識平臺的市場規律,制定和執行平臺監管規章,輔之于政府的宏觀引導,鼓勵平臺包容性與普惠性的增長,使其成為經濟增長方式的主流形態。同時,數字智能平臺的初期有可能被平臺主壟斷和支配,但這些優劣都會被大數據所掌握,也易被社會很快識破。數字經濟的發展也有能力縮小這些差別和鴻溝。在早期的幾輪反壟斷和規范之后,數字經濟和數字化發展會逐漸規范和健康,使平臺更好地走向合理共享的道路。這需要在數字化條件下,經歷較大平臺規模發展與市場監管之間的磨合,建立新的監管規則,警惕平臺數據和算法背后的不良現象,見微知著,探索用于規制平臺的不正當競爭和壟斷現象,引導平臺發展方式的規范、健康、可持續,塑造和擴大平臺經濟的正面形象。

            平臺發展方式表明,處理數字經濟的各種關系是否符合數字智能生產力的方向和要求,是權衡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的尺度。雖然平臺方式看起來是一種生產關系,但是當它體現出與其相應的先進生產力時,同樣可以創造價值。實踐證明,數字經濟條件下,生產資料所有權和使用權日益分離,價值分配機制日益復雜,個人基于數字平臺與企業共享資源、協同創新,既能深度參與生產、按貢獻獲得收益,又能消費產品、促進企業生產價值實現,個人與企業的關系也從雇傭關系向合作關系轉化。交易規則孕育重大改革,數字產品和服務的價值不再由供需均衡時的市場價格決定,而是通過先免費后付費、“羊毛出在豬身上”等更多形式實現,數字貨幣的生產、支付和流通體系正在加快建設,將有可能改變傳統的以紙幣、黃金等為代表的貨幣結構、流通規律和價值形成機制。

            三、數字化過程中人與自然協調的生態發展

            生態發展方式是數字化條件下,物質、能量和信息并存,且信息占比越來越大、物質和能量占比相對減少,以輕資產為主的發展方式。農業社會物質占比大,工業社會能量占比大,到了數字社會信息占比大,從而減少對能源、自然的開發,減輕生態和地球的重負,是可持續做大和分好蛋糕的趨勢,是處理發展中人與自然持續和諧的共生共存關系。

            (一)信息占主導的發展趨勢

            物質、能量和信息三要素是并存的,數字時代,虛擬性和信息比重趨大,物質和能量比重趨小。比如,數字智能制造優越于傳統制造,取代了石化資源為主的基礎資源,建立在知識、數據和信息為主的關鍵要素基礎上,服務于制造業和實體經濟。以新興“智造”代替傳統制造,可以瞬時傳輸到任何網絡結點,使數字經濟不再像工業經濟那樣受到物質和運輸的約束,使用能量相對減少,使數字經濟成為最具創新的經濟。

            美國傳統制造業發展相對滯后,有去工業化造成的問題,部分原因是將服務制造業的數字經濟統計在第三產業,而中國仍放在第二產業。隨著數字經濟規模壯大,應將智能制造獨立出來,作為第四產業,形成新實體經濟。數字化條件下各種要素設備系統中軟件的分量會越來越大,不斷升級,向所有功能延伸,結構軟件化、功能軟件化、組織軟件化、管理軟件化、控制軟件化,按需升級和快速迭代,軟件雖然由硬件等物質決定,但軟件分量增大將使物質和能量的使用極大地縮小,特別是數字經濟的產品越做越小、越來越輕、速率越來越高、容量越來越大,尤其是物質和能量用的比例越少,能耗越來越低、越來越綠色低碳、價格越來越便宜,并由此帶動電子、光學、集成電路、儀表裝備、材料、能源等相關學科的低耗低成本發展,就大大縮小對生態和自然資源的開發,進而減輕地球負擔。

            另外,數字經濟的運轉離不開信息通信和電力等產業的支持,但數字產品的直接生產活動已大大減少了物質原材料的投入,使人類在創造財富時對物質、能源等資源的依賴度極大地降低。2022 年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規模以上企業超3.5 萬家,累計完成軟件業務收入108126 億元,同比增長 11.2%,再加上互聯網服務、文化創意等因素,越來越多的稅源屬于“去物質化”的屬性。

            (二)消費者決定生產和價值

            消費者決定生產和價值是傳統以銷定產的升級。以往生產者影響消費者的模式,正在被消費者需求決定產品生產的模式所取代。它與定制化的條件密切相關,而定制化的前提是設計、制造等方面的智能化。雖然在生產方面,依然可以規?;?、標準化、自動化,但其中已融入柔性化、定制化、可視化、低碳化的特性。因此,“工業發展進程正在從企業產品牽引用戶需求,轉變為用戶需求引領企業生產,智能制造將會改變傳統制造從生產環節降本增效,進而轉向提供高附加值的衍生服務,從提供智能產品到智能服務,都在提升附加值?!保?] 整體上減少庫存,沒有積壓,產銷對口,減少浪費,延伸價值,提高整體效率和效益。

            工業時代,產品價值由企業定義,企業生產什么產品,用戶就買什么產品,企業定價多少錢,用戶就花多少錢,主動權完全掌握在企業手中。而智能制造所實現的個性化定制,去掉中間環節,加快商業流動,產品價值由用戶來定義,用戶認可的,用戶參與的,用戶愿意分享的,用戶好評的產品,才具有市場價值。

            (三)數實融合促進生態環境改善

            新時代要大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 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建設綠色制造體系和服務體系,提高綠色低碳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下大氣力推動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工業領域低碳工藝革新和數字化轉型。

            這些年許多地方把數字經濟與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在數字技術的應用中節約信息搜尋成本,提升資源配置效率,而且能夠精準識別、及時追蹤生態環境問題,為科學保護、系統治理提供支撐,還能夠推動數字經濟與綠色經濟協同發展,為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供新的方法。

            推進傳統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和低碳化改造,助力電力、交通、制造、建筑等重點行業通過企業上云、智能網聯等方式進行綠色供應鏈管理,在實現提質增效的同時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許多企業在通用數字技術與能源制造技術結合中,逐漸拓寬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途徑,有效控制資源、能源消費總量和碳排放總量,實現從高生態環境代價的粗放模式向創新和綠色雙輪驅動的發展模式轉變,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加大數字資源的分量,多途徑保護生態和環境,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隨著數字經濟發展和碳中和戰略的推進,每個城市、園區、企業都面臨綠色低碳轉型,都有對新能源利用、能源管理、碳減排、碳交易等的廣泛需求。適應這些需求,可以利用數字技術打造碳交易平臺、碳減排管理平臺、智慧能源管理平臺等,并借助能源物聯網技術,連接各類分布式能源、能源終端、智能設備等,賦能發電、樓宇、園區、交通、城市等多個場景,進而促進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建設,通過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完善環境污染問題的發現、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加強空氣、水、土壤等方面的污染防治技術研發,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水平,帶動消費等生活方式的綠色化,促進公眾健康生活的行為養成,實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輕資產為主的智能制造和友好的外部性

            取代重資產為主的舊制造,空間維度上是對實體經濟的賦能。尤其是數字經濟的虛擬配置資源,方便在不同地方分別配置資源、開展生產和銷售,是對傳統實體經濟的重要改造和提升,進而使實體經濟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物質支撐、素材、動力;數字經濟為實體經濟提供信息、數據、軟件,甚至靈感,使實體經濟增強市場透明度,同時優化生產和運營方案,實現資源最佳配置。

            數字經濟具有友好的外部性。特別是數字產品具有的可復制性和共享性,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顯示出正外部性。如一項成果的推廣應用能夠間接地為其他成果的研究、開發和應用開辟道路,也會使智力以外的要素投入產生更高的使用效率,而且數字產品還不會產生環境污染等負外部性。因此,數字經濟的正外部性有利于社會財富快速增值、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未來機器人和人工智能規模性替代人的勞動,反而能生產出較人的勞動更好更多的產品和服務。從根本上維護人的生存環境和自然生態,這是最大的共享。共生共建共享是一個鏈條,不僅在人類之間,包括和其他物種之間形成共同體。

            數字化中人與自然協調的生態發展,就是要通過運用新一代數字技術,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數字技術的應用要符合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四、效率公平生態共同構筑共享經濟

            智能、平臺、生態這三個發展特征,也是三種發展方式,它們是統一的。智能發展是做大蛋糕,平臺發展是分好蛋糕,生態發展是保障持續做大分好蛋糕。

            (一)智能發展處理的是人和機器的關系

            人與人工智能的勞動分工關系,有利于發揮各自優勢和特點,使機器人更多擔負體力方面的勞動,減少人的生物局限帶來的勞苦、風險和犧牲,促使智能發展多快好省地做大蛋糕,創造人們享用的物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人類更多擔負腦力工作,做好人機協調、人機合作、掌控機器人,使人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提高自身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通過數字化轉型推動智能制造的生產方式、企業形態、業務模式加速變革,促進制造業提質、降本、增效和綠色安全發展。通過智能發展的長期探索和實踐,走出一條物質文明以機器智能發展為主、以人的配合為輔的路子,再走出一條精神文明以人為主,以其他要素配合為輔的路子,形成以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結合的全面發展方式。數字智能發展方式,就是要生產優質量大價廉的產品和服務,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基礎,是共享的基礎。包括鄧小平提出的“兩個大局”,前提是要有一部分地區和人群先富起來,再相互幫助。發展的速度、規模和質量是基礎。

            (二)平臺發展處理的是人和人的關系

            平臺發展有利于保障發展目標,縮小不平等發展,填充貧富分化的鴻溝。過去由于農村交通閉塞,接應和配套的條件差,在資源、機會、發展的支配上,城市優越于農村,現在城市和鄉村的人都可進入平臺參與共享;過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資源困乏的地方,發展就相對落后,生活相對貧困,現在通過平臺大家都可以共享資源,促進發展。過去有關系、有人脈,就可以拓寬發展的道路,現在沒有任何關系和人脈的農民,也能通過平臺將自家農產品銷往各地。在共享資源、機會和過程的基礎上,通過共商共建的過程,可以相對公平地分配蛋糕。平臺發展方式兼顧了各個方面,尤其在效率基礎上兼顧到公平。

            (三)生態發展處理的是人和自然的關系

            生態發展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共享,防止自然環境破壞對人類的反噬。隨著全球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過度開采資源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也在不斷加大。數據密集、技術密集,逐漸取代了以往的物質和能源密集,數字經濟和共享發展,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驅動因素,數字技術對生態環境治理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讓社會公眾在環境善治和質量改進中,不斷提升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果說以往氣候變暖、污染嚴重、物種減少,讓人們憂慮重重,那么數字經濟發展讓人們看到人與萬物共生共存的信心和希望,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了新的方案,這是人與自然及環境的一種和解,是共生決定的共存。有研究團隊根據我國285 個城市2011—2018 年的數據,實證檢驗了數字經濟對城市環境污染的影響及其內在機制,該研究的結論認為:數字經濟降低了城市環境污染物排放,在區域異質性上,東部地區數字經濟的污染減排效應相比中西部地區更大;數字經濟對城市環境污染的空間溢出效應也得到證實,表明數字經濟有助于降低區域整體的環境污染排放;數字經濟發展有助于產業結構優化和綠色創新水平提升,并通過綠色創新效應和產業結構優化效應降低城市環境污染排放。[8]生態發展方式,從根本上維護人的生存環境和生態能源,這是最大的共享。共生共享包括人類和其他物種之間,都要形成共同體。

            總之,蓬勃發展的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這場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將會不斷釋放推動全球增長的潛力,彰顯開放共享的數字經濟特性。


            深夜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_少妇a级毛片免_成年午夜精品久久久精品_国产一级全部免费网站